在化州市河西街道的“就业微驿站”,刚返乡的大学生小李正用手机扫码,向本地企业投递简历。“以前找工作要跑招聘会或上网海投,现在家门口就能匹配岗位,太方便了!”小李的体验,正是化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擦亮“温暖人社”服务品牌为目标,推进“百千万工程”就业服务的一个缩影。如今,这样的“就业微驿站”已覆盖全市368个村(社区),成为群众口中“家门口的就业管家”。
政策“及时雨”,2200万补贴精准滴灌,创业贷款浇灌“致富苗”。通过线上线下联动,将就业创业政策“打包”送到群众手中:政府网站推送、社区宣传栏公示、微信公众号定向提醒,甚至组织流动宣传队进村讲解。近三年来,当地累计发放就业补贴超2200万元,惠及灵活就业人员、大学生等群体4500余人。
针对创业“第一桶金”难题,化州推出贴息贷款“绿色通道”。一名返乡开农产品店的店主回忆:“10万元贴息贷款解了燃眉之急,现在店铺年收入20多万元,还带动了5个老乡就业。”数据显示,当地已为复退军人、高校毕业生等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90万元,覆盖餐饮、农业、电商等多个领域。
见习基地“造血”,千个岗位助青年“破茧”,企业收获“生力军”。“经验不足”是青年就业的“拦路虎”。遴选39家本地企业建立见习基地,开发电商运营、机械维修等岗位超1000个。应届毕业生小陈通过3个月见习掌握了电商运营技能,顺利转正:“见习期不仅免学费,还领补贴,相当于‘带薪上学’。”近三年来,累计发放见习补贴206万元,119名青年通过这一“跳板”扎根职场。
企业也从中受益。一家医药企业负责人坦言:“见习生经过培训后上手快,半年内60%留用,成了我们的核心后备队。”这种“企业练苗、政府补苗”的模式,既缓解了用工荒,也为化州产业升级储备了人才。
驿站“村村通”,扫码求职、免费培训,村民就业“不出村” 。
在杨梅镇,村民老王通过“就业微驿站”报名免费家电维修培训,从零基础学成手艺,如今开了间修理铺:“政府还帮忙对接客户,每月增收3000多元。”这样的故事在化州并不罕见。2025年,化州建成市、镇、村三级就业服务网,368个“就业微驿站”实现全覆盖,累计服务超7000人次。驿站整合岗位推送、技能培训、政策咨询等功能,村民扫码即可应聘;同时联动28场招聘会,发布岗位1.5万个,促成就业400余人。
从“人找政策”到“政策找人”,从“外出务工”到“家门口上岗”,化州人社部门用三年时间织密就业保障网,让“劳有所得”的愿景照进现实。这条“零距离”就业路,正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。